
走進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瀘定路院區,會發現門診各個就診區域內絲毫沒有嘈雜擁擠的感覺,猴子、長頸鹿、大河馬等造型各異的可愛主題,讓人仿佛置身在了色彩繽紛的“童話世界”。來到這種環境就醫,孩子們也不會再害怕了。上海市兒童醫院創立于1937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一家兒童專科醫院,前身是“上海難童醫院”,由中國兒科創始人富文壽教授,中國兒童營養學奠基人蘇祖斐教授,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馬安權教授創辦。
“為孩子的健康服務,這是太陽底下最有愛心的事業。”蘇祖斐教授對兒科事業曾做出過這樣的評價,這一理念也同樣深深影響著上海市兒童醫院副院長楊曉東。 我們在逐步縮小與國外醫療技術的差距。一直以來,兒童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兒科醫生自然也非常特殊,因為兒科是個“啞科”。通常情況下,兒童是不會和你交流的,他們的病況都是由孩子的父母發現孩子有了異常后代為轉述,很多情況下,兒科醫生都是依靠一些并不完全準確的信息去抽絲剝繭,發現其中的問題,做到對癥下藥,所以難度很高。在楊曉東看來,優秀的兒科醫生需要具備一雙“火眼金睛”的瞬間判斷能力,這很重要。
這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科技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與國際先進的醫療科技相比,我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是當下的痛點,也是很多業內的專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楊曉東表示,當前我們的醫療機構基本上是按照西醫的標準來進行考核,現代醫學實際上是西醫發展的醫學,西醫的發展有它的特點。對照國外一流的兒童專科醫院,我們在理念更新方面的差距肯定是存在的,他們在基礎研究、臨床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支持的廣度和深度還是比較大的。
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醫學系的楊曉東,2005年曾留學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楊曉東坦言,因斯布魯克的學習和從醫經歷對他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除了歐洲7年制的教學體制,令他最嘆為觀止的就是歐洲在心臟領域突飛猛進的先進醫療技術。當時他在學習的時候,接觸到一款用于治療兒童心臟衰竭的裝置——LVAD(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左心室輔助裝置。當地很多幾個月到十幾歲的心臟衰竭患者都在使用這種裝置,這套裝置對孩子的生命確實起到了延續作用,尤其是那些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已經無法通過藥物和替代治療來幫助心臟功能恢復的重癥患者,通過使用這套裝置能達到“體外”循環的心功能復原。這給楊曉東帶來了非常大的震撼,他接連用“很深、很深、很深”的印象,來強調當時的心情。
一方面,針對一些特別的急癥患者,使用這套裝置,可以讓心臟得到一個逐步恢復的過程。另一方面,還可以給那些心功能完全衰竭的兒童提供一個延長等待的機會,為后續的心臟移植爭取更多的時間。但直到現在,這套在國外已經運行了非常成熟的系統,在國內至今尚未完全在臨床上獲準使用,這其中牽涉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醫療技術和維護團隊人員素質方面的差距。中國人一直是“勤奮”的代名詞,擁有吃苦耐勞,敢于知難而上、不怕困難的精神,一旦敢于勇攀高峰,奮起直追的話,科技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但這種“快”只能說明,我們在逐步縮小這種差距,而不是說沒有差距,這一點我們必須清醒認識。

楊曉東表示,兒童醫院的智慧醫院建設得益于醫院完善的信息化系統這樣一個基礎,因為如果沒有信息化作為載體,智慧醫院的建設也就無從談起。智慧物流是建設智慧醫院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概念不斷地被引入,上海市兒童醫院也一直在做智慧物流方面的探索。眾所周知,中國的每家醫院都有數量不等的物業外包員工,他們主要承擔運送、陪檢等最為基礎的第三方服務工作,拋開流動性大、人員素質不高等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單就運送方面的效率和安全性來講,其工作模式也存在很大問題。
人是主觀的,難免會受到情緒、固有習慣和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從醫療安全全流程閉環管理的角度來講,人參與的環節越多、運送的物品越多、越復雜,安全性和效率就越低。舉例來說,運送員在將藥品從靜配中心送往護士站的途中,會經過走廊、電梯、通道等不確定性區域,而對整個運送流程我們卻很難做到全流程的監管與考核。這中間,但凡在任一個關節出點小紕漏,都將會給醫院物流管理和醫療安全帶來很嚴重的后果。這個時候,以智能物流機器人替代人工運送來解決物流運送閉環管理的問題就被提上了日程。當時醫院在向市科委進行重大研發應用項目申報時,目的就是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這個項目落地,要對醫院的運維管理產生實際的效益。
在因斯布魯克大學留學期間,我就接觸過氣動物流系統,當時覺得非常新奇,這套系統可以“瞬間”將標本和檢驗報告傳送到檢驗中心和病房,無需運送員跑來跑去,效率很高。當時國內還沒有這種設備,但隨著國內科技技術和理念的更新,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氣動物流傳輸系統、軌道小車傳輸系統、垂直井物流傳輸系統等機械物流系統,可以選擇的面也非常廣。
這些機械化物流系統雖然有其優勢,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它的建設成本很高;其次,必須在新醫院建筑規劃時同步設計同步施工,而對于已建成的醫院,鋪設機械物流系統將是“傷筋動骨”的改造。而且,幾公斤到幾十公斤的載重量并不能完全滿足醫院物資運輸的需求。以“高投入、長建設周期、低載重量”的犧牲,來替代人工運送模式,顯得性價比不高。而醫院物流機器人的出現,不僅是“幫忙干重活”的工具,也意味著智慧物流建設多了一項選擇。
啟動物流機器人項目,實際上是一個邊探索、邊學習的過程。因為國外在AGV機器人應用方面已經有四五十年的積累經驗,國內目前只是一些概念性的,局部性的探索,還沒有形成項目化,沒有形成大面積的推廣性的規模化應用經驗。作為第一個在醫院智慧物流機器人領域吃螃蟹的人,我們從2018年開始,依靠HIMSS7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平臺和醫院完善的全覆蓋的WIFI網絡環境,開始投入人工智能物流機器人的研發和使用,在藥學部靜配中心開始進行初步的嘗試。
實施這個項目,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層考慮。大家都知道,近幾年中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我們在探索用機器人代替人力物流運送的另一個考衡,實際上就是在保證安全運送的前提下,為醫院節約人力資源成本。通過前期的研發實驗,我們看到從早期的裝箱、掃碼,到自主導航、智能避障,機器人在運送的過程中會獨立走醫院內部通道,會自動乘坐電梯,會自動開啟門禁,自動導航到站點卸貨,自動到護士站掃碼取物。整個流程操作下來,運維成本非常低,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間,機器人的使用有效避免了在特殊區域人員接觸的環節,既滿足防疫工作的要求,又減少了人員接觸感染的風險。
上海市兒童醫院也是在上海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中第一個完整使用物流機器人的醫院,發熱門診每日的靜脈輸液及藥品等運送均由機器人來承擔。由于是第一個,所以研發機構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對機器人進行改造,以適應發熱門診設施的需要。當時,我們的發熱門診在進行升級改造之后,通道是固定的,不但狹窄,而且診室還多。靜配中心原有的物流機器人的體積是根本進不去的,為了讓機器人適應醫院發熱門診的通道,我們只有給機器人“瘦身”,設計出一款適應兒童醫院發熱門診區域的特殊縮小版物流機器人,既能滿足醫方要求,又能滿足臨床用藥的需求。
發熱門診區的物料,畢竟不像病房有那么大的量,于是我們把機器人的體積縮小到2/3,通過現場演算,完成了從輸液配置區到發熱門診區的通道測試,機器人能完成一整套運送任務。而且比較方便之處在于,機器人在完成任務后消毒非常便捷,可以迅速投入第二次運送。除此之外,為了適應出入口人員管理的要求,在以往物流機器人的基礎上,我們又研發了一款安防機器人,在門診區發揮它的作用。一方面安防機器人可以作為移動監控,一邊走一邊看,對門診區的特殊人員進行人臉數據采集;另一方面會按照模塊的指令對一些特殊的要求進行監控,比如疫情期間,戴口罩就比較重要,哪些人沒有在門診區戴口罩,安防機器人第一時間就能甄別出來,然后給予對方友情提醒。

當然,在進行機器人定制的時候,考慮到醫院這一特殊場所的原因,我們會對機器人做一些防護性的處理。當機器人被小朋友阻擋后,它會自動停下來,進行語音提示,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實現運送。我們的安防機器人還可以作為移動的科普宣傳平臺,播放一些醫院介紹、疾病預防等科普方面的音視頻,真正做到一機多能。
此外,今年我們還在做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搭建全建筑場景的物流機器人3D運行動態模型。現在我們通過后臺看到的機器人的位置,只是二維平面的一個點,只能知道機器人處于大致什么位置,是處于工作狀態還是故障狀態,其它具體的情況我們不一定清楚。比如在有些情況下,會忽然發現機器人不動了,原因可能是機器人在運行的過程中不小心被人推了一下,或者觸碰到了緊急暫停鈕,使它處于自我保護的停機狀態,原有的后臺系統我們只能獲得一個比較簡單的提示。將來,隨著智慧運維保障集約化平臺的建設,通過3D動態模型的建立,在后臺大屏幕上我們就能通過模擬手段看到機器人的3D運行圖,知道它每一刻的工作狀態和運行路徑,所有的一切都能用3D的效果進行呈現,這樣周邊的情況就能一目了然,后臺就能第一時間實時掌握機器人的運行狀態,提前預判給出相關指令,保證機器人的運送安全。
在人工智能物流機器人系統的應用實踐中,兒童醫院是在不斷的摸索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智慧物流系統,而且這套系統是可以復制的,兄弟醫院無需再花過多的人力和物力去進行研發,只需參考兒童醫院的系統模式,再結合本醫院的實際稍加改進就可以投入使用了,這樣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周折。

未來的社會發展將是大數據時代,特別是中國近幾年在大數據的使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的位置。2020年中國大數據在全球的占有率達到了24%,到2030年會達到27%,很明顯未來世界的大數據中心可能會在中國,很多工作都將圍繞大數據而展開。隨著5G時代的來臨,將來有可能是6G,有了這樣一種信息化平臺的搭載,對人工智能是一種支撐、一種提升、一種飛躍。
當然,人工智能的發展既有它的優點,也有缺點和不足。首先我們將面對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的問題,最直接的就是導致社會失業的問題。失業只是社會倫理方面的一個“點”,人工智能在推進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這樣的“點”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發、推進的過程中進行迭代更新,既要發揮它的長處和優點,又要把一些問題想在前面。現在國家針對相關行業領域實際上已經開始制定相關的標準和規范,但這還不夠,因為它發展的速度太過迅猛,我們對它的依賴度只會越來越高。
對人工智能技術依賴度過高之后會出現什么問題呢?就像我們看到一些美國科幻片那樣,機器人時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但凡能想到的肯定能做到,這實際上是一種前瞻性。以前,我們認為無法實現的科幻場景,現在基本都實現了。實現之后,人類就會更依賴這些外部的現代化科技手段,自身反倒會變得越來越庸懶。所以,在充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紅利的同時,一定要好好考慮人類的哪些工作是可以被替代,哪些工作是不能被替代的。不能想當然的把所有的工作都讓人工智能替代,也不能完全對人工智能進行封堵,過度依賴和極端反對都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在兩者之間我們要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這才是當下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對于選擇醫生這個職業,楊曉東表示自己從沒后悔過,相反,還感覺特別自豪。能夠把醫生工作做好,實際上對自己價值觀的提煉,人生觀的修煉都是有好處的。從醫這么多年,楊曉東觸動最大的是兒童醫院的老前輩們對他的言傳身教——作為醫者,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最基本的使命和職業操守,更重要的是,你要通過不斷的鉆研,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實力,這樣做不是為了要讓自己獲得什么,而是為了讓你有更好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你在具備一定的能力時,就一定要做你該做的事情,這是你的責任,或者說是作為醫者的初心和使命,不要有所顧忌。就如同保爾·柯察金在《鋼鐵是如何煉成的》里說的那樣,人的一生不能碌碌無為,你必須要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這樣當你在彌留之際,回首往事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后悔,因為我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能力,都奉獻給了人類最重要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