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疫情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截至8月4日18時,鄭州市報告累計感染101人,其中確診16人。對于此次鄭州疫情,央視評論稱,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是境外輸入定點收治醫院,卻沒能守住“防止醫院感染”這個底線,原因既有暴雨給院感防控方面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暴露出少數醫院在落實院感防控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

院感防線為何多次失守?
自湖北武漢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醫療機構的院感防控一直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點,也被國家衛健委稱為不可突破的底線和紅線。從2020上半年黑龍江出現院感漏洞到下半年山東青島暴露的院感問題,再到2021年初石家莊新冠疫情中兩家醫院被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通報院感防控不力,院感防控這條紅線已多次被觸碰,為何院感防控總有漏洞?在我們從后續官方通報結果得知,有的是因為硬件設施配置不規范,醫療設備共用因素引發,也有流程制度管理混亂,感控意識松懈等人為原因造成。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曾提出,要將新冠病人和非新冠的病人嚴格區分開來,定點醫院要獨立。如果實在不能獨立,也要在獨立的區域做到人流、物流、空氣流的嚴格分開,絕對不允許交叉共用醫院的設施和設備。
院感防控,醫院有樣可學
物流分隔,設備獨立,這是阻斷疫情傳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那究竟該如何做呢?也許我們從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后,武漢亞心總醫院的防控手段中能尋找到一些答案。武漢亞心總醫院作為第四批被正式確定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整個武漢疫情過程中,武漢亞心總醫院收治確診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800多人,治愈出院的病人700多人,100多位病人轉到了其他醫院繼續治療。
據了解,亞心總醫院在早期建筑設計過程中,便把醫院多功能轉換考慮了進去,其中最主要一個就是一旦疫情暴發,能夠迅速轉成隔離式病區。除了病區隔離,亞心醫院所有的空調系統都是獨立的,包括機器人物流系統、重癥監護室、負壓病房等,整個一套“硬科技”在院感防控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例如,亞心總醫院使用的諾亞醫院機器人物流系統,不僅可以代替醫護人員承擔院內95%以上的物資運輸任務,還可以有效防范院內交叉感染風險。從新冠病毒傳播四個層次看,病人輸出、空氣/物體表面附著、空氣/物體表面附著的病毒傳染給人、人傳人。采用物流機器人,替代護士/護工運輸,可以從根源上減少新冠病毒傳播,降低人傳人的風險。
科技防疫,機器人配送大顯身手
公開信息顯示,鄭州此次疫情的病毒毒株同樣是來自德爾塔變異毒株,它的特點是傳播力更強、病毒載量高(易發展成重癥)、可能“免疫逃逸”(部分避開中和抗體,抑制免疫應答)。所以在堅持“內外同防”、“醫患同防”、“人物同防”防控總體策略的基礎上,應實施更嚴、更快、更全面的防控措施。為減少人員互相接觸,利用機器人進行醫院內物資配送,在安全性方面優勢非常明顯。第一,機器人不懼怕飛沫,可以節約防護服等物資,因廢棄防護服等產生的大量醫療垃圾也存在二次感染的風險;第二,機器人可以自動充電,24小時運行,不知疲倦,能夠把時間還給護士,讓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為病人服務,這在人手極其緊張、醫護人員普遍超負荷工作的抗疫期間,顯得尤為重要;第三,機器人只在醫院內部活動,嚴格分區域運行,有效避免感染外延風險,是院感防控再好不過的輔助工具。

當前,新冠疫情已進入防控常態化新階段,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抓嚴抓實院感防控都將是一項長期、持續不斷的工作。我們說,利用高科技物流形式代替人工運輸,既是當下的剛需,也是建設現代化醫院的長期需求。武漢亞心總醫院在疫情期間的有效實踐,讓我們看到了提前防范的重要性和善用新技術的重要性。提前防范是“抬頭看路,做好平戰結合”,善用新技術便是“腳踏實地,建設智慧醫院”。
原文鏈接:https://tech.ifeng.com/c/88SK6Winnwj